当全国上下全力抗击疫情的时候,来自全国各地,和不少国家、地区的诸多暖心之举,让我们深感温暖。最近,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捐赠物资的纸箱上写的那句“山川异域,风月同天”,吸引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。对于这句话的出处及背后涉及的史实,网络上往往语焉不详,亦有以讹传讹之处,为此,我们特从中华书局出版的《唐大和上东征传 日本考》一书中选录了下面这段文字,以飨诸位师友。
《唐大和上東征傳》(1)
【日本】眞人元開〔撰〕(2)
整理人:王向榮校註
中華書局出版
大和上(3)諱鑑真,揚州江陽縣(4)人也,俗姓淳于,齊〔大夫〕(5)髡之後。
(1)《唐大和上東征傳》,戒壇院本和北川本均作《法務贈大僧正唐鑑真過海大師東征傳》。有關《東征傳》情況,請參閲本書《〈唐大和上東征傳〉作者及版本簡介》一文。(2)撰,《羣書類從》本原闕,但他本都有,今據補。又觀乙本作“天台沙門思託與真人元開撰”,誤。(3)和上,梵文Upādhyāya在西域語中的訛譯。在印度是對博學之士、教師的通稱,上、尚二字,古代通用。我國則常用以稱呼佛教僧侣爲和尚,而和上、大和上則指修道高深的師僧。(4)江陽縣,今江蘇省揚州市東部一帶。(5)“大夫”兩字,羣本作“人”字,高山寺及唐招提寺甲本(唐甲本)作“齊大髡之後”,戒本系統則作“齊辨士髡之後也”。《大日本佛教全書》本又將“辨”改爲“辯”,今據觀本校改。
其父先就揚州大雲寺(1)智滿禪師(2)受戒,學禪門。大和上年十四(3),隨父入寺,見佛像感動心,因請父求出家;父奇其志,許焉。是時,大周則天長安元年(4)有詔于天下諸州度僧,便〔就〕(5)智滿禪師出家爲沙彌(6),配住大雲寺後改爲龍興寺(7)。唐中宗孝和〔聖〕(8)皇帝神龍元年(9),從道岸律師(10)受菩薩戒(11)。景龍元年(12)杖錫東都(13),因入長安。其二年三月二十八日,於西京實際寺(14)登壇受具足戒。(15)荆州南泉寺(16)弘景律師(17)爲和上巡遊二京(18),究學三藏(19)。後歸淮南,教授戒律;江淮之間,獨爲化主(20)。於是興建佛事,濟化羣生,其事繁多,不可俱載。
大和上鑑真
(1)揚州大雲寺,唐顧况有《廣陵白沙大雲寺碑》。據《唐會要》卷48寺條下:“天授元年十月二十九日,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。至開元二十六年六月一日,並改爲開元寺。”則以後的開元寺,當就是當時的大雲寺。(2)智滿禪師,不詳。《大日本佛教全書》本在“智滿禪師”下註有“《神僧傳》五、《續高僧傳》十九”字樣,這是錯誤的。按《神僧傳》五及《續高僧傳》十九所列傳的智滿是唐初人,貞觀二年(公元六二八年)以七十八高齡逝世,不可能當鑑真的師僧,當係同名異人。高楠氏不察誤註。(3)《大和尚傳》作“十六出家,十有八歲受菩薩戒”(《顯戒論》卷上所收)。(4)長安元年(公元七○一年,日文武天皇大寶元年),在史籍上不見有《東征傳》所載詔天下諸州度僧之事。(5)就,羣本原作“有”,今據觀本校改。(6)沙彌,初出家的童僧稱爲沙彌、童女僧稱爲沙彌尼,一般要受十戒。(7)後改爲龍興寺”六字,各本均作正文。但日本大江親通在《七大寺巡禮私記》唐招提寺條所引鑑真傳中,則作“生年十四,就大雲寺智滿禪師出家,住大雲寺後改爲龍興寺。”安藤更生認爲,這正是《東征傳》的原始形式,不知什麽時候,在傳抄中將這六字從類注攙入正文的。他又舉劒阿手筆的,目下藏於《金澤文庫》的《東征傳》殘簡中,這六字也作夾注而非正文。這意見是正確的,按我國慣例幾均如此,因據安藤意見改。(8)聖,羣本原闕,今據觀本校增。(9)神龍元年,公元七○五年,日文武天皇慶雲二年。聖皇帝之聖字,羣本原闕,據觀本增。(10)道岸,《宋高僧傳》卷第十四有傳。道岸是景龍三年(公元七○九年)應詔入京的,當時似在江淮之間。(11)戒,指佛教的戒律。鑑真東渡以前,日本由於不具備授戒的條件,所以一般都祇受過菩薩戒,或自誓戒而已。因此元興寺隆尊的奏文中説:“於我國中雖有律,未聞傳戒人。幸簉玄門,嘆無戒足。”(12)景龍,唐中宗年號。景龍元年當公元七○七年,日文武天皇慶雲四年;二年,七○八年,日元明天皇和銅元年。(13)東都,指洛陽。(14)西京,指長安。實際寺,爲隋代所建,後改爲温國寺、樂善寺。(15)《華嚴二種生死義》卷四紙背文書的滿意律師傳中,對鑑真此次登壇所受具足戒時情況,記述頗詳,且列其三師七證的名爲:西京總持寺的儀律師、西京薦福寺的道岸律師、荆州揚溪寺俊律師、西京崇福寺大德禮律師、西京崇聖寺的綱律師、聞惠律師、西京薦福寺的思惠律師、恒律師、志律師、西京荷恩寺的法藏律師、園律師以及荆州南泉寺的弘景律師共十二人。(16)荆州南泉寺,《宋高僧傳》作玉泉寺,因此向來有不少以爲應作玉泉寺者,但荆州玉泉寺南另有南泉寺,以惠真爲其首。故南泉寺之應否作玉泉寺,應依弘景所在爲據。(17)荆州南泉寺弘景律師,各傳本均同,但弘景很可能爲恒景之誤,南泉寺也可能爲玉泉寺之誤。贊寧《宋高僧傳》卷第十四《唐揚州大雲寺鑑真傳》中作:“於實際寺依荆州恒景律師邊得戒。”同書卷第五,有《唐荆州玉泉寺恒景傳》中稱恒景於景龍三年“奏乞歸山,勅允其請”前,在長安宫内爲授戒師,與鑑真和上在那里受戒的時間正相合,因此疑此兩字係屬輾轉傳抄時所發生的錯誤。又近人日本常盤大定所撰《古大明寺唐鑑真和尚遺址碑記》中亦作:“景龍初,抵長安,依荆州恒景律師禀具實際寺。”惟《華嚴二種生死義》紙背文書作“弘景傳”,所引《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上鑑真傳》逸文中,亦作“弘景律師初受戒了……”。因作“弘景”。(18)二京指東都洛陽、西京長安。(19)三藏指經、律、論,佛教經典的總稱。(20)化主,受戒之主。
日本〔國〕(1)天平五年(2),歲次癸酉,沙門榮叡、普照(3)等隨遣唐大使丹墀真人廣成(4),至唐國留學。是〔歲〕(5),唐開元二十一年也(6)。唐國諸寺三藏、大德,皆以戒律(7)爲入道之正門;若有不持戒者,不齒於僧中。於是,方知本國無傳戒(8)人。仍請東都大福〔先〕寺(9)沙門道璿(10)律師,附副使中臣朝臣名代(11)之〔舶〕,先向本國去,擬爲傳戒者也。
(1)國,羣本等原闕此字,今據觀本校增。(2)天平,日本聖武天皇年號。天平五年,卽公元七三三年,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。(3)榮叡,日本美濃(現岐阜縣)人,當時是奈良興福寺僧,《延曆僧録》中有傳。普照,《延曆僧録》傳中稱他是興福寺僧,但《三國佛法傳通緣起》卷下律宗中,則稱其爲大安寺僧。(4)丹墀真人廣成卽多治比廣成。公元七三二年(日天平四年)八月被任命爲遣唐大使,中臣名代爲副使。次年閏三月辭見,自奈良出發。四月乘船離難波津赴唐。(5)歲,羣本等原作“年”,惟觀本作“歲”,由下面的行文習慣而論,“歲”勝於“年”,且觀本鈔録時間亦早於他本,故據校改。(6)開元,唐玄宗年號。開元二十一年,卽天平五年,公元七三三年。(7)戒律,佛的戒律,有五戒、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。(8)方知本國無傳戒人,公元七三三年,日本天平五年,元興寺僧隆尊因日本國内雖有律,可是没有具有威信的授戒人。因此提出要到唐朝敦請傳戒師的建議,經舍人親王同意替他奏准,因派榮叡、普照隨遣唐使一行到中國。(9)大福先寺,原作“大福光寺”,誤,據觀甲本改。按據徐松《唐兩京城坊考》,洛陽祇有福先寺,在北延福坊;而無“福光寺”。(10)道璿,唐僧,許州人。洛陽大福先寺增算和尚弟子。天平八年(公元七三六年)與婆羅門僧菩提同時隨遣唐副使中臣名代之船回國。道璿一行是同年五月十八日到筑紫太宰府的,七月入朝拜見。住大安寺。(11)中臣名代,這次遣唐副使。天平八年五月一行平安回國後,中臣名代又被遣入唐。《册府元龜》卷九九九外臣部中有這樣的記載:“(開元)二十三年閏十一月,日本國遣其臣名代來朝,獻表,懇求《老子》經本及天尊像,以歸於國,發揚聖教。許之。”
榮叡、普照留學唐國,已經十載,雖不待使,而欲早歸;於是,請西京安國寺(1)僧道航、澄觀,東都僧德清,高麗僧如海;又請得宰相李林甫之兄林宗之書,與揚州倉曹(2)李湊(3),令造大舟,備糧送遣。又與日本國同學僧玄朗、玄法二人,俱下至揚州。是歲,唐天寶元載(4)冬十月日本天平十四年,歲次壬午。
(1)安國寺,應該稱大安國寺,在長安長樂坊,爲唐睿宗舊宅。(2)倉曹,倉曹參軍的略稱,專司漕運。(3)李湊,據張彦遠《歷代名畫記》卷四,李湊爲李林甫姪,初爲廣陵倉曹,善畫綺羅人物。(4)天寶元載,應作天寶元年。公元七四二年,當日本聖武天皇天平十四年。
時,大和上在揚州大明寺(1)爲衆〔僧〕(2)講律,榮叡、普照師至大明寺,頂禮(3)大和上足下,具述本意曰:“佛法東流至日本國,雖有其法,而無傳法人。本國昔有聖德太子(4)曰:‘二百年後,聖教興於日本。’今鍾此運,願和上東遊興化。”大和上答曰:“昔聞南岳〔惠〕思(5)禪師遷化之後,託生倭國王子(6),興隆佛法,濟度衆生。又聞,日本國長屋王(7)崇敬佛法,〔造〕(8)千袈裟,〔來施〕(9)此國大德、衆僧;其袈裟〔緣〕(10)上繡着四句曰:‘山川異域,風月同天(11),寄諸佛子,共結來緣。’以此思量,誠是佛法興隆,有緣之國也。今我同法衆中,誰有應此遠請,向日本國傳法者乎?”時衆默然,一無對者。良久,有僧祥彦進曰:“彼國太遠,性命難存,滄海淼漫,百無一至。人身難得,中國難生;進修未備,道〔果〕(12)未到。是故衆僧咸默無對而已。
扬州古大明寺“山川异域,风月一天”石碑,碑额“山川异域,风月一天”分两行竖排,由当时的江苏省省长、前清举人韩国钧正楷题书
(1)大明寺,宋以後廢,清同治時重建爲法淨寺。(2)僧,羣本等原無此字,今據觀本校增。(3)頂禮,五體投地,用頭去頂尊者的脚,以示尊敬。(4)聖德太子,日本推古天皇時執政的太子,公元六二二年殁,相傳第一次正式派到中國來的遣隋使就是他所派遣。(5)惠,原闕,據觀本校增。(6)惠思大師寂化後託身日本,其後身爲聖德太子的傳説,據安藤更生的考證,認爲是由思託開創的。據《續高僧傳》,慧思是陳大建九年(公元五七七年)六月二十二日示寂的,而聖德太子是敏達天皇三年(公元五七四年)誕生的。但這種説法以後在日本流傳頗廣。(7)長屋王,日本天武天皇的孫子,父高市皇子。當時他在日本貴族奴隸主中是屬於保守一派的。在當時代表進步一派的貴族奴隶主藤原不比等死後,他由中納言、大納言而於公元七二一年(日養老五年)担任了右大臣,掌握了政權。他執政之後,對過去頒布的一些有損保守勢力利益的政令都採取消極拖延的對待,並反對藤原氏出身的光明子當皇后,從而引起大多數貴族奴隸主的不滿。公元七二九年(日神龜六年)在“學左道陰謀造反”的名義下把他推翻。長屋王夫婦及子女自殺後,代表進步勢力的貴族藤原不比等的長子武智麻吕接任大納言職務,掌握政權。長屋王執政時期(大概是在公元七一七年),他曾委託遣唐使送過一批供養到中國,這就是《東征傳》中提及的。(8)造,原闕,據觀本校增。(9)來施,原作“便棄絶”三字,觀本及唐招提本作“來絶”,戒本則作“棄施”,今據上下文義改。(10)緣,據觀本校增。(11)風月同天,《元亨釋書·鑑真傳》作風月一天,常盤大定在揚州《古大明寺唐鑑真和尚遺址碑》上亦作“風月一天”。(12)果,原作杲,當爲傳抄之誤,今據觀本等校改。
和上曰:“是爲法事也,何惜身命?諸人不去,我卽去耳。”祥彦曰:“和上若去,彦(1)亦隨去。”爰有僧道興、道航、神崇、忍靈、曜祭、明烈、道默、道因、法藏、法載、曇静、道巽、幽巖、如海、澄觀、德清、思託等二十一人(2),願同心隨和上去。
(1)羣本原作“祥彦”,但觀本作“彦”無“祥”字,當是原來狀態,今據改。(2)這名單各本均有些差異。如觀本作:“道興、道抗、神碩、崇忍、雲㻮、明烈、道默、道因、法藏、志静、道翼、幽巖、如海、澄觀、德清、思託等廿一人。”安藤更生在《鑑真大和上傳之研究》中作“道抗、神崇、忍靈、明烈、道默、道因、法藏、法載、曇静、道翼、幽巖、思託、如海、澄觀、德清等二十一人。”
…………
鑑真東渡
大和上從天寶二載(1)始爲傳戒,五度裝束,渡海艱辛,雖被漂迴,本願不退。至第六度,過日本卅六人,總無常〔去〕退心(2)。道俗二百餘人,唯有大和上、學問僧普照、天台僧思託始終六度,經〔逾〕(3)十二年,遂果本願,來傳聖戒;方知濟物慈悲,宿因深厚,不惜身命,所度極多。
(1)天寶二載,應作“天寶二年”,見前注。(2)總無常去退心,羣本原闕“去”字,作“總無常退心”,高貴寺本作“總無常志退心”,據觀本改。總無常去,佛語死。(3)逾,羣本原作“踰”,今據觀本校改。